立秋刚过,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绿油油的田野里,飘来浓浓的稻花香。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青瓦白墙红砖柱,别有一番风情。庭院边玫红色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引得蝴蝶飞来飞去。广场旁的风雨长廊里,几名儿童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
美丽的纳马寨。
(相关资料图)
“纳马的变化好大,几年不见,漂亮多了!”
“寨子里整洁干净,树木翠绿,花开得好让人喜欢!”
“广场边的房屋层层叠叠的,就像小布达拉宫,照起相来感觉好极了!”
几位游客一边摆着不同的姿势拍照,一边赞不绝口地交流着。
纳马寨位于贞丰县永丰街道的北面,距离县城2公里。全寨123户661人,居住着苗族、汉族等民族,苗族群众占大多数。
纳马寨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千百年来,各民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手足情深。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纳马小景。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把我们村寨建设的这么安逸,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嘞!”几个坐在水井边亭子里聊天的苗族群众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着。
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众的“根”和“魂”。纳马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支持,在民族特色村寨改造时,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特色建筑风格为抓手,在留住文化底蕴上下功夫。围绕村景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因地制宜编制规划,进行个性化设计,方案由村民代表和寨老参与审定,实行共商、共建、共享的举措。加强传统民俗民居,非遗文化保护,注重苗族文化标志物、图腾柱、风雨长廊建设,保留具有民风民俗的“美人靠”风格,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苗族特色村寨的元素相结合。形成民族特色村寨多元一体、共生互补的格局。
风雨长廊。
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参与推动下,实现了农业产业、民族文化同生态环境相互映衬、有机融合。狠抓村寨环境整治,推进庭院净化、美化、绿化,犹如移步换景。将民房庭院变成市民的休闲乐园,生产农地变成市民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成为“春赏花、夏纳凉、秋美食、冬暖阳”的民族特色家园,美丽乡村成为打卡胜地,带火了乡村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欢迎来家里做客!现在环境好,寨子美,客人多了,我家的农家乐生意也好了!”民族团结农庄的老板黄艳快人快语。听她介绍说,平常每天都有三、四桌客人订餐,周末还好些,至少有10桌客人。
县里把通向城外的文笔隧道建成后,猩红色的健身大道把城外的几个村串连起来,路边鲜花袭人,骑车、跑步锻炼的人络绎不绝。县城到纳马不到十分钟路程,每天都有300—400人在纳马民族团结广场跳舞、打太极拳、吃农家饭。
环境美、人气旺、产业活。看到商机,群众自发行动起来,主动发展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族特色农家乐、种植特色蔬菜,吸引各民族群众汇聚到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纳马现在拥有民族服装加工店7家、刺绣坊4家、苗族特色农家乐3家,蔬菜基地1000亩,2022年全村实现集体收入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100元。产业链条推动各民族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有效地促进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村里群众生活富裕了,精神文化需求也丰富起来,各民族群众经常组织在一起排练节目,天天唱着欢乐的歌儿,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雷大刚笑着说。
“二月二”走亲节。贞丰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民族文化让乡村更美丽,城市人流让产业更兴旺,乡村旅游让民族群众更富裕。村里因势利导,组织能歌善舞的民族群众,成立2支民族表演队,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月二”走亲节是纳马重要的民族节庆活动,家家户户都过节。每逢盛会,人人都穿上自己织绣的盛装出席活动,载歌载舞,吸引来自广西、云南、湖南、四川以及省内各地的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场面十分壮观。“撞庇秋”“打花脸”等传统活动,深受各民族群众热捧,演绎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彩篇章。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在春风化雨中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情感共鸣,以文化认同培植民族团结之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大力推动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以“农”兴村、以“文”促业、以“旅”增收,努力探索一条民族文化带动乡村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永丰街道办主任雷旭认真地说。(文/图 陈湘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