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琪鹏 安旭东
(资料图片)
“人归沧溟,生命弥香;落土生长,天地敬仰……”今天上午,2023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举行。本次公祭活动以“生命归海、大道自然,清明春念、追远怀思”为主题,共同缅怀本市历年来选择骨灰撒海、骨灰自然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
细雨濛濛,杨柳依依。长青生命纪念园内,巍峨高耸的生态葬纪念碑令人瞩目。纪念碑于2012年落成,高约18米,顶部是一座火炬雕塑。远远望去,整个纪念碑如同一支火把,象征生命之火,生生不息。
上午10时,公祭仪式开始,全体人员在纪念碑前手持鲜花肃立默哀。在低回的乐曲声中,礼兵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工作人员诵读祭文,褒扬节地生态安葬,歌颂无私大爱,礼赞生命融归自然。诵读完毕,全体人员绕行纪念碑一周并敬献鲜花,向生命致敬。
乐曲声中,众人来到纪念碑南侧的湖边追思。春风吹拂着柳枝,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园内的自然葬区芳草萋萋。
“民,在美丽的长青园,愿你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老崔,我们都挺好的,你放心吧,我们想念你!”留言墙上,人们追忆起和亲人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
“老伴,我们全家永远思念您……”85岁的赵秀桂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在留言墙上写下自己的思念。老人说,老伴的父母选择了海葬,老伴去世后,也留下遗愿不留骨灰,选择了自然葬。
不留骨灰,不立墓碑,生态葬逝者的大爱,化作了满园春色。人们纷纷系上黄丝带,向湖中播撒花瓣,将鲜花轻轻放在草坪上,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人老了都会走,但这样的仪式让我深深感到,他们的选择非常有意义……”王广贤老人家中有三位亲人都选择了生态葬,在公祭仪式上,老人抑制不住悲伤的情绪:“我每年清明都会来长青园看看他们……”说着说着,老人的眼泪又落了下来。
当日,北京市2023年度自然葬安葬仪式也同步启动。32位逝者在礼兵和亲人的护送下,长眠于长青园中,与满园春色融为一体。
骨灰自然葬是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以植树、植花、植草、小品等方式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骨灰自然葬自2017年推出以来,全市骨灰自然葬业务办理数量逐年递增,从最初的每年约400份,增长到目前的每年1300份左右。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正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新时代首都殡葬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