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北京特大暴雨灾害33人死亡,如何确保“大水过后无大疫”?
2023-08-09 17:07:56 21经济网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林昀肖 北京报道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截至8月8日24时,全市因灾死亡33人,失踪18人。

8月9日召开的北京市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表示,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后,灾区群众确实面临饮水、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威胁,存在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疾病流行风险,将采取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暴雨之后,一些平时不太常见的细菌可能会跑到供水系统里,如果自来水厂能用正规的消毒剂及时处理,自来水应该是安全的;如果细菌处理不掉,或者是部分家庭自己取饮用水,就可能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的腹泻等急性肠道传染病。”近日,针对暴雨洪灾后的健康问题,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疾病科主治医师袁利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资料图片)

据水利部消息,受7月28日以来强降雨影响,海河流域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5大水系有2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条河流超保、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暴雨和洪涝灾害过后,城市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内外环境污染成为人们健康的隐忧。

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洪涝灾区环境卫生处置与预防性消毒指引(2023版)》(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从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村落和场所环境卫生处置等五个方面为各地及时有效开展灾后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作出指引。

在不利环境下避灾时,袁利超介绍,应当避免涉水、接触污染物,避免蚊虫叮咬;回到居住环境后做好室内通风,注意环境消毒、物品清洗,变质的食物及时处理;有意识地放松心情,慢性病患者注意按时服药。“如不慎患肠道、呼吸道、皮肤上的传染病,病情较轻、条件受限时可先自行观察病情,之后应当即时就医,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建议由医生通过化验检查确诊病情,出具相应的处方。”

暴雨后危机潜藏的环境

暴雨会对人们居住、活动的环境造成直接破坏,污染开放空间和居家环境,阻碍交通,从而诱发次生后果。暴雨往往会将大量的垃圾、粪便冲到街道等开放空间,暴露在空气中,进而成为引起疾病的媒介。根据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8月4日,洪水退去后的涿州街头,浑浊积水中里面夹杂着烟头、垃圾袋、车辆等,水中能看到漂有油污,还有一些动物尸体倒在路边。

对此,《指引》中要求,首先,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开展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进行消毒处理。不应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环境、交通道路、路面、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同时,《指引》中也指出,环境卫生清理和消毒的重点区域或对象包括生活饮用水、洪水退去后的村落和场所、个人住宅;应及时清理淤泥、动物尸体、垃圾和粪便,做好无害化处理。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工作人员要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正确实施消毒措施;加强对肠道传染病的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按照相关标准指南及时做好疫源地消毒工作;加强受灾群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在环境卫生清理和消毒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北京市政府方面在发布会上也表示,迅速启动爱国卫生运动,保持人居环境卫生,切断疾病传播链条。全市启动实施社区清淤、除四害等专项行动。同时调配消毒物资支援灾区。抓好生活垃圾清运、厕所清理重建、无害化处置动物尸体。

加强环境危险因素和疾病监测。在受灾地区建立健全多方面、多环节疾病风险监测体系,持续开展肠道传染病监测、受灾居民症状监测、供水安全监测和蚊蝇等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及时发现灾后疫情风险,及时处置,目前情况整体平稳。

“环境中未能及时清运的垃圾发酵会吸引蚊子、苍蝇等有害昆虫,此时它们携带的病菌比平时多一些,再去叮咬人或者污染食品,可能会导致一些传染病发病率增高。”袁利超表示。

除了蚊虫问题,袁利超也指出,暴雨过后,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下滋生的病菌也比平时更多,这会提高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例如肺炎。由于污水的浸泡以及空气的潮湿,皮肤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提高。

除了对环境的污染,暴雨还会切断交通、信息联系,间接地造成食物短缺,破坏人的居住条件。袁利超表示:“食物短缺后人体需要的能量不能及时供应,免疫力会相对下降。其次,家里的环境被破坏了,人可能持续处于疲劳、高度紧张的状态中,也可能间接引发疾病。”例如由持续的疲劳和紧张引起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发烧等疾病,或者由于精神紧张而服药不及时,导致糖尿病、心脏病等原有慢性病的加重。

暴雨消退后,人们回到家中,有些地面、家具、衣物、食品可能已经被浸泡。袁利超表示,洪水退后回到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室内通风,同时,可以使用84消毒液或者联合消毒液擦拭、拖洗,对环境物品表面进行消毒。“被污染的衣物,一般来说正常洗涤和彻底晾晒即可,也可以添加一些消毒液。被浸泡的或者变质的食品要及时丢弃。”

关于暴雨后的室内环境清洁,“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也介绍,居家防霉多通风潮湿闷热天气容易滋生霉菌,要保持室内和车内环境清洁;清除能引起真菌滋生的水源或潮湿源头,维修室内外有渗漏的地方;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60%以下;尽可能少开衣柜门,避免吸湿性较强的棉、麻、丝、毛等织物霉变;家中家具防霉,不妨利用空调,使房间温度保持在15℃至25℃,并常用干棉布除尘、上光,避免因湿度过重生出霉斑。

此外,在导致传染病的因素方面,袁利超也指出,人们可能会食用临期或过期食物,这是容易被忽视的导致传染病的因素。正常情况下会被丢掉的临期和变质食物,在暴雨时期,由于暂时的食物短缺,人们可能食用这些“不太新鲜”的食物,引发肠道疾病。

针对暴雨和洪灾后引发的健康问题,多家互联网医院也已上线相应业务。目前,阿里健康互联网医院应急上线了24小时义诊专区,千余名医生为受灾严重地区居民提供皮肤、肠道等灾后易发疾病专科义诊。同时,针对近期激增的皮肤问诊需求,京东健康皮肤医院也上线“雨季皮肤关爱专区”,帮助用户应对湿热环境下出现的各类皮肤问题。

传染病如何预防及处理

暴雨之后应当注意和预防的传染病,主要有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三类疾病。

在肠道疾病方面,袁利超介绍,致病性强的肠道传染病有痢疾、霍乱等,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腹泻、腹痛与粘液脓血;致病性较弱的疾病可能有大肠杆菌引起的普通急性肠胃炎。“但是根据个人体质,普通的急性肠胃炎也可能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呕吐、频繁不断的腹泻,甚至是脱水休克。此外,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也可能导致上述肠道疾病,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则考虑患伤寒的可能。”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袁利超建议患者尽快就诊,医生会通过化验检查确诊病情,出具相应的处方。“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医生一般会处方一些抗生素;如果是呕吐症状严重,医生会开具口服液,补充一些盐和电解质;如果是病毒性疾病,医生会开具蒙脱石散等一类调节菌群的药物;如果病人病情加重,到了休克的程度,就要紧急抢救、输液。”

同时,袁利超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做好饮食饮水的卫生处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尽量做到不吃生食、不喝生水;即使是加了食品消毒用剂、清洗得比较干净的食品,由于此时自来水质量可能并不达标,也最好烹熟后试用;在蚊虫滋生且附带病菌更多、环境潮湿的情况下,避免食用剩菜剩饭,而选择新鲜的、熟的食品。

避灾、救援行为引起的人群聚集,可能成为诱发新冠肺炎传染的条件。“新冠肺炎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疾病,尽管大流行阶段已经过去,但我们国家仍然持续存在着散发病例。如果人群在临时场所或者居住环境聚集得太多、太久,加上受灾情况下人的免疫力较低,就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袁利超表示。

除了肠道和呼吸道疾病,暴雨过后人们还应当注意预防皮肤病。通常雨季容易出现的皮肤疾病包括浸渍性皮炎、足癣、丘疹性荨麻疹、湿疹、小腿丹毒等。

袁利超介绍,长时间的浸泡可能引起皮肤的溃烂或者皴裂,从而引起皮肤软组织的感染;水里可能有虫子,人被蚊虫叮咬,可能引起过敏、荨麻疹,或者感染性疾病;也可能会有其他细菌真菌感染。

“蚊虫本身可以携带一些病毒,出血热病毒、肯尼亚病毒和一些少见的病毒都可以通过文字叮咬传播;其他的虫媒例如跳蚤会通过重复叮咬传播斑点伤寒等疾病。及时处理居住活动环境,减少蚊虫滋生是预防暴雨后传染病的重点。” 袁利超指出。

浸水后或者在受灾环境中,袁利超介绍,出现皮疹、感染等情况,需要皮肤专科的医生来诊治,他们一般会为患者处方对症的药膏。而对于不严重的皮肤病,患者可以先涂抹碘伏消毒,保持患处干燥,观察病情。

针对湿热环境下皮肤病防治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高广程也表示,淋过大雨后,衣服和鞋袜难免会潮湿,不少上班族会直接用身体把雨水“烤干”。这种做法不仅会有着凉的风险,还可能会引发浸渍性皮炎,也会使脚癣、股藓、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加重。雷雨天,最好在工作地点备上一套干爽的衣物,以便随时更换。

如果在雨天不小心划伤皮肤,应当及时消毒、包扎,保持伤口的干燥,防止发生丹毒和蜂窝织炎。若出现发热或者伤口溃烂,应及时就医。高广程医师还建议,近期在饮食上应减少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饮酒,避免熬夜,提高身体免疫力。

热门推荐